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战史风云 > 在官渡之战以及赤壁之战中,曹操和袁绍分别损失了哪些大将?

在官渡之战以及赤壁之战中,曹操和袁绍分别损失了哪些大将?

2022-05-11 15:17:23

官渡之战赤壁之战,是袁绍输得多,还是曹操输得多?这是很多读者比较关心的问题。接下来就和读者一起了解一下,给大家一个参考。

 
从数字上看,曹操的损失显然要严重得多。但是袁绍的损失是士兵被曹操坑了,曹操终究没有占到便宜。但曹操的损失不仅有这么硬的损失(北军死于瘟疫),而且当地人都跑去投奔刘备了。刘表的官员一看是北军的,纷纷造反,有得有失。曹操不仅自己吃亏,敌人也吃亏。从战略形势看,官渡之战后曹操不敢攻黎阳。袁绍死后,曹操正式大举进攻河北。袁尚不仅不遗余力地组织抵抗,甚至分兵河东,打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。赤壁之战后,盟军马上打到江北,周瑜围困江陵一年。曹操没提援军,两年了也没恢复。赤壁之战刘备横扫江南,目标是曹操镇压徐州、禹州叛军,孙权百日合肥之围,目标是曹操突破苍亭军,反击规模更大,一目了然。
 
其次,袁绍在河北损失了阎良、文丑、高览、张合、许由、淳于琼、鞠寿、田丰,保守估计还有80万到10万的有生力量。这是一场战略决战,结果是曹操消灭了袁绍至少一半的精锐有生力量和几名高级将领。此战之后袁绍失去了与曹操在北方抗衡的任何可能,这根本不是“微不足道”的失败。赤壁之战的失利主要是因为他的有生力量,还没有到袁绍精锐主力全军覆没的地步。他在高端人才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损失,失去的只是高势头统一全国的机会。孙刘联军的胜利只能保证自保,不能靠这个来反攻曹魏。再者,在官渡的损失约为九万人,而袁控制的只是一个完整的冀州和三个破了的清幽并州。如果这个损失不是致命的,那绝对是灾难性的。
 
袁绍在官渡战败一年后去世。两人的死亡绝非偶然。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后,曹操的损失并不比官渡袁绍大,尤其是汉中之战。不过,几年后就恢复了。当时曹操和袁绍的差距比曹操和刘备在汉中的差距还大,但蜀汉国运中断。隆众事实上破产了,多呆几年也就罢了。这是两码事。只能说,如果袁绍不死,内部齐心协力还是有机会接着曹操死的。但是,不能说官渡失守对袁绍来说不是伤筋动骨。各方看双方实力对比,都会觉得袁绍有压倒性优势。官渡一战,优势几乎丧失,最重要的是军心士气尽失,很像袁绍和孙的桥之战。一场战斗之后,士气崩溃。官渡之后,如果袁绍不死,也就是汉中之战之后,刘备和曹操的局势,而刘备在四川的大后方相对稳定,曹操的老家就在四战之地。过几年袁绍再来,就完了。
 
曾经赤壁之战的刘备四处奔走。孙权正在考虑是否投降。赤壁之战之后,是三国鼎立的转折点。孙刘能和曹操抗衡,曹操在有生之年基本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机会。表面上看,官渡之战袁绍损失惨重,但整个局势并没有根本改变。另外,用“袁绍集团还坚持了七年”来证明官渡之战收获不大,也有四个矛盾。第一,曹操七年赤壁之战失利后,坚持了七十年,孙刘联军也没有成功在长江北岸立足。其实所有所谓的反击基本都是一个一个解决的,根本没有动摇根本问题。“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稳定北方”,所以“统一全国的希望完全丧失”。
 
其次,在溧阳之战中,曹操意识到虽然消灭了袁集团的有生力量,但是要一步一步进攻河北是极其困难的,于是接受了郭嘉的建议,回到许昌整理国家大事,让袁氏兄弟内斗,减缓了统一河北的速度,同时也整理了内部问题,包括之前刘备叛逃带来的政治影响。第三,如果算上205年的南皮之战,只是南皮属于袁集团。毕竟南皮可以算是袁谭的故乡。207年大家都跑到辽东乌桓,所以一开始不是袁氏集团的地盘,而是袁氏集团的生存。这有点过分了。第四,袁绍集团之所以能支撑七年,是因为袁集团规模大,曹操在这场战争中也损失惨重,未能及时补充有生力量,无法一口气吃掉袁集团。
 
官渡之战后,曹操对河北俘虏采取坑杀政策,己方兵力损失一万。后来在苍亭之战,又消灭了7万袁绍人马。至此,可以说袁绍的精锐部队基本损失殆尽。曹操的军队自始至终都是4万左右,袁自始至终都是全军覆没,14万到17万。这种力差是需要时间去消磨的。官渡之战对袁绍打击巨大,不仅损失了89000精锐士卒,还包括他的一大堆谋士。连高倩的并州都不听公告,整个河北都在伤筋动骨。答案是官渡之战之后,曹苑两家又有了苍亭之战,袁绍科还活着。结果袁绍科也被打败,活活气死。如果官渡之战不败,袁绍可能不会死得这么快。理解人的精神很重要。一败涂地对人是一种极大的刺激。当刘备输给鲁迅的时候,他才明白,这辈子没多大希望了。他开始准备葬礼,白蒂把一个孤儿托付给他。
 
还有一个关键点,赤壁之战打乱了曹操代汉一统的节奏。当时袁术和刘表旧部的大量残余势力,还没来得及歼灭或屈服,就逃到了刘备那里,使得刘备的实力在短时间内暴涨数倍,兵分三路,出奇制胜。其实质是赤壁之战后的连锁反应。如果周瑜成功吞并刘备,那么入蜀的还是这些人,这是一个意思。但曹操并没有阻止。刘备入川三年,曹操连一支进攻南郡的军队都没有派出。曹操组织进攻汝虚口,差点失败。反而是孙权反超江北,占领了安徽城。如果当年攻打合淝时吕蒙甘宁在场,也许当时就能拿下整个淮南。如果考虑到战争潜力,那就更难看出了。曹操继位的河北,经历了二元内战,曹操一瞬间。不管他们怎么样,都不如当时的袁绍。与其说是袁绍集团抗了曹操七年,不如说是河北人民抗了曹操七年。刘邦进关,取三规,秋不犯,得民心。后来出汉中,取三秦,封河北。破敌主力后,余郡可下。
 
然而曹操却搞出了一系列的屠城惨案,徐州泗水惨案并没有停止。水攻邺城之后,也杀了全世界,让全世界都害怕。南下荆州,百姓纷纷随刘备渡河,就是明证。换句话说,赤壁之后的袁氏集团,无论是执政还是领导,都不足以坚持这么长时间。正是曹操的残暴行为,把整个河北人民推向了与自己对抗的境地,让他们去帮助一个摇摇欲坠的地方势力,名义上是为了生存。平定曹操河北的难点不在军事,而在政治。袁绍官渡失败后,在河北仍有很大的势力范围。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时候从错误中吸取教训,还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。赤壁之战失败,曹操损失的大部分只是荆州新收兵和新占领的领土。自己创业多年的大后方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,还有很多资源可供他利用。他和袁绍的区别在于失败后的政策调整。曹操务实有效,但在袁绍之后,屡败屡战
 
曹操在官渡之后并没有马上完全吸收袁绍的地盘,袁绍的儿子之间也有内斗。如果袁绍拿下官渡,多活几年,就能统一北方,比曹操快不是一点半点。到时候汉中之战打不赢也不一定。张松可能会直接投,假设张松和袁绍还是反目成仇。我觉得按照袁绍当时的实力,汉中之战当面赢了。官渡之战后期,曹操的大后方除了于迅没有给他任何粮食。如果曹操在官渡失守,袁绍估计一年左右就能一统中原。当时的孙刘可不是曹操南征有八年发展时间的孙刘可。官渡之战,刘表的南荆州直接与刘表反目。孙策死了,江东叛军在和周瑜打仗。袁绍南下,秋风直扫落叶。
 
我一直觉得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最重要的一场战争。如果袁绍赢了,全国统一是迟早的事。当然,如果袁绍活得够久,袁绍的名声也比不上曹操。袁绍赢了官渡之战,很多地方真的传下来了,曹操做不到。东汉末年很多人忽略了他名声的重要性。另外,袁绍作为士族的巅峰代表,他的失败是必然的。他玩弄政治,从高高在上的位子上将皇权踩在脚底。从他带领西苑皇军入宫,把小皇帝丢在一边的那一刻起,就注定了结局。作为一个封建时代,各方势力相互制衡以稳定天下,并不是仅靠一个士族,践踏皇权,清除外戚和宦官,而使整个的后果就是接下来几百年的动荡和无数人的生活。旧的规则被打破,但新的规则无法建立。这就是原罪,还有这么多人舔袁本初这个汉奸。
 
赤壁之战后,河北青壮,在官渡被活埋,死于赤壁瘟疫,相当于割了二茬,底子更薄了。赤壁之战前,周瑜认为曹操的主力只有十五六万人,比袁绍的十万大军并不多。想必河北的军力极限是10万人,结果死的更多。之后,曹操的钟君通常是10万人左右。即使加上新整编的关西军,国军也还剩下20多万兵力。曹操占领汉中后,不仅放弃进攻益州,还留了下来当守卫。襄樊之战,曹操特地从河北调田豫为宛太守(随后田豫立即赦免了侯寅的余党,等待处决)。这些操作挺迷幻的,总觉得曹操潜意识里一直有成全的意思。总之从心态上来看,曹操当时已经很累了,然后一度接近破防。我想这都是赤壁之战的结果。
 
最后,从表面上看,官渡之战给袁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。所谓河北四柱之死不攻自破,老将春雨琼也被曹操一波入室盗窃带走。然而,这些损失对袁嘉来说并不算什么。同时,袁家得以对抗曹操。只要两年后袁绍没死,袁家还是可以赢回来的。相反,赤壁之战,曹操和他的高级将领、幕僚们奇迹般地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,损失的大部分是一些新降的荆州兵马,而曹老大却在这次失败中被打掉,彻底功亏一篑,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曹操本人来说,赤壁之战的失败损失更大。
 
声明: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,请告知我们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相关内容
标签:

随机推荐
点击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