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战史风云 > 淝水之战:"风声鹤唳"的典故从何而来?

淝水之战:"风声鹤唳"的典故从何而来?

2022-03-06 11:30:17

大家好,在这一站,我们将介绍一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——淝水之战西晋末年,中国历史进入分裂局面,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的战争。战后,中国的南北朝开始了长期的割据。

西晋末年,统治者腐败无能,社会动荡不安。我国进入了南北朝时期,这是一个分裂和分裂的时期。公元317年,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(今江苏南京)称帝,建立东晋。东晋的疆域包括汉江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。北方各少数民族也建立了政权。彝族建立了以前的秦国。前秦先后消灭了、戴、等割据势力,逐渐统一了黄河流域。公元373年,前秦军队在东晋攻下梁(今陕西汉中)、易(今四川成都),势力逐渐扩大到长江、汉江上游。因此,前秦皇帝傅坚想消灭南方一个安静角落的东晋,统一南北。

 

公元383年8月,傅坚亲自率领60万步兵、27万骑兵和3万余林朗南下。与此同时,他派梓潼太守裴元略率领7万水军从巴蜀顺流而下,直逼建康。

面对强敌,东晋统治者同意主要交战派系宰相谢安的主张,决定奋起反抗。谢安以谢石为征伐都督,谢玄为先锋,率领八万雄浑的“北府兵”沿淮河迎击前秦军,此外,还命胡斌率领五千水军增援寿阳(今安徽寿县),并让桓冲担任江州刺史,率领十万大军控制长江中游。10月18日,傅坚的弟弟傅容率领先头部队攻占寿阳,俘虏被驻守在寿阳寿江的徐元熙。与此同时,前秦军慕容垂率部攻占运城(今湖北郧县)。胡斌只好退守石霞(今安徽丰台西南)等待后续大军。傅容领兵攻打石霞,不久攻下罗箭,切断了胡斌的退路。胡斌被石霞围困,粮草匮乏,石霞行色匆匆。胡斌写的求救信也落入前秦军手中,傅坚的军队留在相城,亲自率领8000骑兵前往寿阳。

苻坚到了寿阳,就派东晋大将朱序到晋军大营投降。到达金英后,朱序不仅没有投降,反而把前秦军的具体情况告诉了谢石,谢石原认为前秦秦军兵力强大,并准备坚守,等待敌人体力不支后等待反击的机会。知道前秦军的真相后,他转而攻击并决定主动与他见面。

11月,谢玄派刘牢之率领5000名士兵进攻罗箭,淝水之战由此拉开序幕。前秦将引军阵来迎敌。刘牢之派一部分军队绕过秦军前线,亲自率领军队渡过洛水,进攻前秦军营,击败前秦军。秦军的前将军成亮和梁云被击败并被杀害。谢石率领军队水陆并进,到达肥水东岸的八公山(今安徽寿县以南的贺飞河)扎营,与原来的寿阳秦军对峙。离费西岸不远,晋军不能渡河。谢玄派人去挑拨前秦军撤退。此时前秦军队士气低落,退路失控。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,在淝水猛攻前秦军。朱序趁机在战斗结束后大喊:“秦军输了!秦军输了!”前秦士兵想当然的逃跑了。傅容想控制局面,不想在乱军中被杀。这位前秦军前锋在失去教练后彻底崩溃,后续部队也崩溃了。晋军乘胜追击,于前之乱的马祥尸体随处可见。傅坚受了伤,独自逃回老阳。

谢玄催促前秦军撤退。为什么前秦军指挥官同意?

由于前敌压在淝水西岸,晋军没有办法渡河,只好隔江对峙。谢玄派人到前秦军营迎接傅容,实行挑战法。使者对他说:“将军独自深入,正在接近河阵。这是为长期对抗做准备,不是速战速决。大军退一点,让晋军渡河杀出,岂不更好?”很多旧将都反对,但傅坚主张顺其自然,让士兵稍微撤退,然后在晋军过江的时候派骑兵去杀,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快赢得整个胜利。傅容也同意傅坚的主张,于是同意了谢玄的请求,命令军队撤退。

淝水之战中“风声鹤唳”的故事是怎么来的?

傅坚同意谢安撤退的要求,但他不认为秦军只是指挥不协调的临时部队。我们一接到撤退的命令,后方的军队就以为前线被打败了,赶紧撤退。看到敌人乱作一团,谢玄亲自率领军队迅速渡河杀敌。在溃败的路上,秦军丢了盔甲,一片混乱,还有人践踏伤亡无数。侥幸逃脱的秦军一路都不敢停下来。当他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时,他以为晋军又追上来了,于是他日夜逃跑。这就是“战战兢兢”的由来

开阔眼界

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例子。在战斗中,秦军百万大军被歼灭或溃逃,只有慕容垂率领3万大军没有任何损失。就在这一站,傅坚统一中原的希望彻底破灭。不仅如此,北方暂时的统一也消失了。在北方,出现了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,如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昌,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。两年后,姚昌俘虏并杀死了傅坚,前秦灭亡。东晋虽然没能通过这一战统一中国,但也有效遏制了北方政权的南征,使得南方的政治经济发展相对稳定。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果您的原创版权受到任何侵犯,请告知我们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相关内容
标签:

随机推荐
点击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