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上,双方发生过几次直接的军事对抗。 公元663年的白村江(今朝鲜西南晋江)海战是中日两国第一次正式对抗。 正是这场战争影响了中国、日本和朝鲜半岛各国的历史发展进程,改变了当时东亚国际关系的格局。
战争始于朝鲜半岛
公元4世纪,朝鲜半岛形成了高句丽、百济、新罗的政治格局。 百济受到高句丽和新罗的威胁,想借助日本的力量与之对抗。 日本试图利用这种情况在朝鲜半岛建立自己的统治力量。 20世纪60年代,日本大和(奈良)朝廷派兵入侵新罗,征服韩国国土(今韩国庆尚南道),成立“日本政府”进行统治。 百济因此成为日本的一个附属国。 4世纪末,随着日本领土的统一和国力的增强,大和朝廷多次入侵朝鲜半岛。
公元594年,高句丽、百济、新罗开始向隋朝进贡。 日本也在600年向隋朝派遣了使节。 62年,唐朝与高句丽、百济、新罗建立册封关系。 7世纪中叶,朝鲜半岛争端升级。 65年,高句丽和百济联合攻打新罗,新罗向唐朝求救。 1960年,唐高宗派一名将军率领13万水陆联军前去救援,结果打败了百济,俘虏了百济国王。 同年9月,百济的谥号大臣两次向日本朝廷派遣使节,请求援助并归还在日本被扣为人质的张峰亲王。 日本在大变革后开始从农奴制向封建制转变。 日本趁机出兵朝鲜半岛,以转移国内保守派势力的边缘和民众的不满情绪,扩大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力。 结果,朝鲜半岛的争端扩大到东亚的国际争端。
白村江上发生了一场中日之间的激烈战斗
公元661年(农历,下同)正月,日本皇后和大哥太子钟(后为天智皇帝,668年登基)前往九州,想要联合他们的军队渡江西征。 八月,大哥仲达亲王监国,命先遣部队和辎重渡海。 9月,5000名日军护送百济张峰王子重登王位。 62年正月,日本向百济赠送了大量物资。 同年5月,日本将军率领170艘船增援。 另一方面,日本“修理盔甲、船只和储存军用物资”,随时准备渡海作战。 1963年3月,日本又派出了27000人的部队。唐朝还任命有为卫尉将军孙为路行军总管,带着七千只小船到了(今)城。 6月,百济君臣发生严重内讧,实力锐减。 唐军和新罗军趁机出兵,于8月13日包围了百济王所在的周留城(今韩国福安)。 至此,白村江激烈的海战拉开了序幕。
663年8月17日,唐与刘仁元、孙、新罗王一起包围了周留城。 刘唐桂仁、杜双、百济降为傅玉龙,百村河口排列着170艘战船。 8月27日,1万多日军援军,分成数千艘战船,与唐水军不期而遇。 《三国志》描述:“此时,日本船只和士兵前来帮助百济。 成千上万的日本船只停在白沙。 白芨京在岸边驾船守护。 中国前锋罗率先破门。 “第二天,日军将领与百济王商议对策。 他们依仗实力优势,谎称“我军为先,我军为后”,于是不经整顿部署,就“引吴之兵入大唐之军” 结果,唐军“围捕战舟”,巧用包抄合击之术,致使日军“落水,舟荡不动” 《旧唐书·刘传》记载:“任轨在白江口遇日本兵,四战皆胜,烧船四百只。 烟起,海红。 “战争结束后,百济王逃到高句丽,残余的军队全部投降,百济的复国化为乌有。
一战决定了东亚格局
白村江之战基本上决定了当时东亚的政治格局。 百济灭亡后,667年,唐朝和新罗联军趁机进攻,次年攻占平壤,存在了705年的高句丽灭亡。
白村江之战促使日本退守大陆,900多年不敢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(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入侵朝鲜)。 村上河战败后,日本大哥太子深恐唐朝和新罗军队进攻日本,于是自664年起,斥巨资修筑四道防线。 其中,日本在九州太宰府修建了“水城”。 其实是防御用的土坝,长1.2公里,底部宽80米,高10多米,外面是5米深的水沟。 为了保险起见,667年,日本将其首都从伯德迁到江附近的大津宫。 然而,唐朝和新罗的军队并没有把胜利推进日本。
白的失败也加深了日本的阶级矛盾。 人民对战争的沉重负担深感不满,保守势力趁机向改革派施压。 在保守势力的攻势下,天智皇帝一方面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,另一方面颁布法典,编纂户籍,积极致力于内部治理,为奈良时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。
百存江海战是日本与唐朝的直接较量,奠定了唐朝在东亚的中心地位。 面对强大的唐帝国,战争的惨痛教训促使天智皇帝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政策。 因此,日本及时修订外交政策,恢复了与唐朝的外交关系,开始积极派遣使节到唐朝,全方位研究唐朝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。
百存江之战前,日本曾四次派遣使节出使唐朝。 但历史事实证明,白村江之战后,日本出使唐朝的频率、规模和影响都远远超过了战前。 最典型的是第七次至第十次(669-733年)向唐朝派遣使节,使团规模较大,一般有四艘船,五六百人,约为战前的两三倍。 这一时期,日本与中国的文化经济交流也最为繁荣,有许多人在历史上大放异彩。 作为日本朝廷派遣的国家使臣,唐朝使臣在政治上与唐朝发展睦邻友好关系,在经济上交换朝廷贵族所需的珍贵产品,在文化上积极吸收唐朝丰富的规章制度,推动日本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。
回顾历史,日本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会有一个现象:在与其他国家的战争中失利——积极向对手学习——实现自己的重大飞跃。 白江之战后,古代日本在吸收唐朝先进文化的基础上,迅速发展成为东亚强国。 近代,日本也在欧美列强的炮舰下打开国门,不断西化,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之一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战败的日本掀起了向美国学习的热潮。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,它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工业国家。
这种现象反映了日本民族的两面性。 岛国的岛国性、狭隘性和排他性,使其落后、低人一等但又极其傲慢。靠近大陆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开放性和吸纳性,使其能够顺应潮流,赶超先进,具有优越感。 双重性格和气质是力量的源泉,有时也成为与其他民族对抗的根源。 日本民族必须深刻反思自己的历史,铭记给各国人民带来的灾难。 否则,以目前日本国内的战略走向,给周边国家带来灾难的悲剧将再次上演!